基本概念
推迟窗口触发的时间,实现方式:通过当前窗口中最大的Event Time - 延迟时间所得到的Watermark与窗口原始触发时间进行对比,当Watermark大于窗口原始触发时间时则触发窗口执行!!!我们知道,流处理从事件产生,到流经source,再到operator,中间是有一个过程和时间的,虽然大部分情况下,流到operator的数据都是按照事件产生的时间顺序来的,但是也不排除由于网络、分布式等原因,导致乱序的产生,所谓乱序,就是指Flink接收到的事件的先后顺序不是严格按照事件的Event Time顺序排列的。
那么此时出现一个问题,一旦出现乱序,如果只根据Event Time决定window的运行,我们不能明确数据是否全部到位,但又不能无限期的等下去,此时必须要有个机制来保证一个特定的时间后,必须触发window去进行计算了,这个特别的机制,就是Watermark。
- Watermark是一种衡量Event Time进展的机制。
- Watermark是用于处理乱序事件的,而正确的处理乱序事件,通常用Watermark机制结合window来实现。
数据流中的Watermark用于表示timestamp小于Watermark的数据,都已经到达了,因此,window的执行也是由Watermark触发的。 - Watermark可以理解成一个延迟触发机制,我们可以设置Watermark的延时时长t,每次系统会校验已经到达的数据中最大的Max Event Time,然后认定Event Time小于Max Event Time - t 的所有数据都已经到达,如果有窗口的时间Event Time大于等于Max Event Time – t,那么这个窗口被触发执行。
有序流的Watermark如下图所示:(Watermark设置为0)
乱序流的Watermark如下图所示:(Watermark设置为2)
当Flink接收到数据时,会按照一定的规则去生成Watermark,这条Watermark就等于当前所有到达数据中的Max Event Time - 延迟时长,也就是说,Watermark是由数据携带的,一旦数据携带的Watermark比当前未触发的窗口的触发时间要晚,那么就会触发相应窗口的执行。由于Watermark是由数据携带的,因此,如果运行过程中无法获取新的数据,那么没有被触发的窗口将永远都不被触发。
上图中,我们设置的允许最大延迟到达时间为2s,所以时间戳为7s的事件对应的Watermark是5s,时间戳为12s的事件的Watermark是10s,如果我们的窗口1是1s-5s,窗口2是6s-10s,那么时间戳为7s的事件到达时的Watermark恰好触发窗口1,时间戳为12s的事件到达时的Watermark恰好触发窗口2。
Watermark 就是触发前一窗口的 “关窗时间”,一旦触发关门那么以当前时刻为准在窗口范围内的所有所有数据都会收入窗中。只要没有达到水位那么不管现实中的时间推进了多久都不会触发关窗。
Watermark的引入
watermark的引入很简单,对于乱序数据,最常见的引用方式如下:
dataStream.assignTimestampsAndWatermarks( new BoundedOutOfOrdernessTimestampExtractor[SensorReading](Time.milliseconds(1000)) { |
Event Time的使用一定要指定数据源中的时间戳。否则程序无法知道事件的事件时间是什么(数据源里的数据没有时间戳的话,就只能使用Processing Time了)。
我们看到上面的例子中创建了一个看起来有点复杂的类,这个类实现的其实就是分配时间戳的接口。Flink暴露了TimestampAssigner接口供我们实现,使我们可以自定义如何从事件数据中抽取时间戳。
val env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getExecutionEnvironment |
迟到事件
虽说水位线表明着早于它的事件不应该再出现,但是上如上文所讲,接收到水位线以前的的消息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所谓的迟到事件。实际上迟到事件是乱序事件的特例,和一般乱序事件不同的是它们的乱序程度超出了水位线的预计,导致窗口在它们到达之前已经关闭。
迟到事件出现时窗口已经关闭并产出了计算结果,因此处理的方法有3种:
- 重新激活已经关闭的窗口并重新计算以修正结果。
- 将迟到事件收集起来另外处理。
- 将迟到事件视为错误消息并丢弃。
Flink 默认的处理方式是第3种直接丢弃,其他两种方式分别使用Side Output和Allowed Lateness。
Side Output机制可以将迟到事件单独放入一个数据流分支,这会作为 window 计算结果的副产品,以便用户获取并对其进行特殊处理。
Allowed Lateness机制允许用户设置一个允许的最大迟到时长。Flink 会再窗口关闭后一直保存窗口的状态直至超过允许迟到时长,这期间的迟到事件不会被丢弃,而是默认会触发窗口重新计算。因为保存窗口状态需要额外内存,并且如果窗口计算使用了 ProcessWindowFunction API 还可能使得每个迟到事件触发一次窗口的全量计算,代价比较大,所以允许迟到时长不宜设得太长,迟到事件也不宜过多,否则应该考虑降低水位线提高的速度或者调整算法。